知乎精选 · 2023年11月1日

汉朝普通人的一天是怎么样的?

文章来源:子木年华

你不如问汉朝人的一生是怎么度过的。

出生时,爸妈忙着给你办户口,否则你是黑户。

7岁的时候,爸妈要开始给你交人头税(口赋)。

这个时候,你开始要读书了。

汉朝有义务教育的雏形,朝廷会定期派人到乡下教书。

但是教学质量一般,只能教些识字和常识科普。

而且,这种教学也要看当地的财政水平。

有的地方穷,政府连办学校的经费都凑不齐,就自然不存在到乡下去教学了。

你住的村庄,是用围墙围起来的闾里,你进出村庄都需要跟门卫打招呼。

你家住的是一个小庭院。

其实你们村都是一些小庭院。

区别在于,刚分家的家庭,一般住的是“一堂两内”。

一堂两内,类似于现在的小户型,是一个单层平房,中间是客厅,两边是卧室。

家里条件好的,会扩建自己的宅院。

汉朝不允许你在异地建宅,所以汉朝农村的民居会在最开始的一堂两内基础上,逐渐扩建成三合院或者四合院。

比较完整的汉代农村宅院,一般是两进院。

正门一般不在正中,然后前院会有门房、厢房,是汉朝农民生产的主要区域。

后院会有厅堂和卧室,是汉朝农民待客和生活的主要区域。

汉朝没有普及自来水,因为汉朝的地理勘探技术比较发达,所以家家户户都有井。

井一般不在院内,而是在大门外。

厕所一般在宅院的东北侧,不在宅院内,而是院墙外。

厕所一般和猪圈相连——汉朝农户普遍养猪。

宅院的后方,一般是林地,用以种植经济作物,比如桑树等,同时饲养鸡鸭鹅。

汉朝实行军功授爵制和名宅田制度,所以宅基地、经济用地和耕地是国家分配的。

而饲养鸡鸭鹅也是汉朝农民的常态。

宅院旁边,一般还会有鱼塘,用以养鱼。

院墙外还会有沟渠,用于排水和蓄水灌溉。

如果你是住在闾里,那你的耕地一般在闾里外。

耕地边上一般还会修筑田舍,用于耕作时的休息。

但汉朝不完全是闾里制度。

随着汉朝的发展,一些不属于闾里的聚落型村庄也出现了。而这些村庄里,耕地一般都会在宅院旁边。

你成年后,你就要分家了。

秦汉时期,政府是强制分家的。

你分家之后,就需要尽快结婚了。

如果你结婚晚了,国家要加倍征收你的人头税。

你如果结婚没钱,你的邻里有义务资助你结婚。

这是因为秦汉时期的邻里制度,是一种守望相助的制度,你们之间,犯罪了连坐,有困难了也要互相帮助。

当然,按照制度,如果你所在的地方政府,财政状况比较好,政府也是有义务资助你结婚的。

汉朝推行早婚早育,所以你结婚后,很快就要准备生孩子了。

当然,分户后,你也不要忘了去办户口。

你去办户口时,朝廷会把你的户口本从你爸妈那里迁出来,然后你就成了独立的户主。

你的户口本,会一式三份,原件在你手上,副本在乡政府,然后另一个副本会存档在县政府。

办户口是汉朝老百姓最大的事了。

因为你分户后,国家就要给你授田了。

授田包括给你耕地、宅基地、经济用地。

地方财政好的话,甚至会直接分配一堂两内的住宅给你。

你作为庶民,国家会分配给你100亩耕地。

但国家并不是给你100亩现成的耕地,而是给你一个指标,然后你去开垦。

你开垦了耕地后,就可以去政府办理土地证,这块地就是你个人的了。

如果你有功,或者当地政府手上有多余的公田,也会直接分配给你耕地,但这都是具体情况了。

你的宅基地,面积有2000平方米。

你的房子自然是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剩下的就可以申请作为经济用地,拿来种桑树等经济作物。

这些事情办完后,国家会给你办理各种证件,比如类似于不动产权证啦,房产证啦,林地证啦之类的证件。

按照秦汉时期的制度,国家还应该给你分配耕牛和农具。

但实际情况,会受当地财政的限制,所以如果当地财政不行,你就可能和你的邻居共用耕牛和农具。

当然,你要是自己能凑到钱买耕牛和农具,地方政府是非常乐意的,还能为你提供专业的服务。

比如秦汉时期的乡政府就有专门的牛倌,是负责耕牛繁育、兽医等工作的基层干部——类似于现在的农技站技术员。

国家给你分配了这么多,你也需要给国家承担义务。

缴纳赋税是一部分,服徭役又是另一部分。

汉朝的徭役,主要是些基建工程。

比如修路、修水利之类的。

如果国家没有重大工程,一般的徭役就是去搞道路维护,城墙修复之类的工作。

如果国家有重大工程,那可能一次性征调数十万人,大规模修筑基础设施。

当然,也不排除是为了满足皇帝的私欲,给皇帝修宫殿啥的。

服徭役的时候,有时候有工资,有时候要自带干粮,有时候还要给国家交伙食费——每个朝代和时间段的情况不一样。

汉朝的赋税,相对而言是不重的。

一个汉朝普通农户,一年大概能赚到一两万文钱。

扣掉衣食住行和赋税,大概还能有个几百上千的盈余。

所以汉朝初年的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盛世。

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就有点麻烦了。

因为汉武帝要打仗。

汉朝的兵役制度,某些方面和现在很像。

大家都要当兵。

前两年属于兵役里的义务兵,当完了就没了,除非国家特殊征召,否则就没你什么事了。

然后,优秀的,或者职业的,以及各种原因的士兵,就会进长安戍卫,或者进入一些别的军事单位。

你到了长安后,你就能够深刻的感受到什么叫做贫富差距。

汉长安城也是闾里制。

但长安的闾里不是农村,而是城市小区。

长安城中,贫穷的人,住的房子可能连一堂两内都没有,直接就是客厅卧室一体了。

甚至有些贫民住的还是半地穴式房屋。

但有钱的人,住的却是三层、五层、甚至是七层的大厦,院子都好几进的那种。

根据汉朝的考古发现,汉朝城市里的房屋,便宜的几千文钱都能买到,贵的却要几百万文,甚至上千万文——这一点,跟现在的北京也没啥区别了。

汉朝的车辆普及程度非常高。

农村基本都有牛车、羊车等生产型的车辆。

城市里,车辆更是主要的生产生活工具。

这里有一个要说明的地方。

唐朝时期,中国的交通更倾向于直接骑乘马匹,但汉代更倾向于坐车。

这不是因为唐朝退化了,而是汉朝的马匹骑乘技术不发达,直接骑马不如唐朝骑马舒服。

汉朝的车辆,种类已经非常多了。

在运输领域,甚至有了便于卸货的车厢设计,堪称人力自卸车。在一些重大的工程中,汉朝政府甚至能调集几万辆货车来搞运输。

而车辆也能体现出贫富差距了。

汉朝的平民车辆,一般几千钱,大概是一个家庭半年到一年的收入,差不多相当于现代的五菱宏光的价格。

但贵的车,价格动辄几万,差不多就是奔驰宝马了。再贵一点的,价格能上十万了——堪称汉朝版兰博基尼了。

事实上,汉朝的达官贵人,确实喜欢搞豪车聚会。

一些大贵人的晚宴,甚至能聚集数千辆豪车。

由于长安城的车辆众多,以至于汉朝不得不安排身着制服的人指挥交通,简直就是最早的交警了。

不仅如此,长安城内为了治理堵车现象,还出台了各种限速、限行的制度,堪称公元前的北京交通管理局了。

当然,你现在是来长安当兵的,豪车的事情跟你没啥关系。

你到了长安后,被派往未央宫戍卫。

未央宫,是长安城三大宫殿之一。

未央宫的三大殿,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几座宫殿,比清朝的太和殿大2至4倍。

而且汉朝的这些宫殿极度奢华。

比如房檐贴上金箔,栏杆用黄铜装饰,而门窗点缀蓝色玻璃和宝石。

汉朝的玻璃制造技术已经很发达了。

不过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技术路线跟西方不一样,所以我们的玻璃透光度不好,主要追求的是仿制玉器的效果。

汉朝时期,我们曾用少量的蓝色平板玻璃作为宫殿的窗户,但后来并没有延续下去。

你在戍卫长安之余,有时候还会被调往周边的陵邑。

秦汉长期推行陵邑制度。

皇帝登基后,就开始修建陵墓。

秦汉皇陵,本质上是巨大的夯土金字塔。

夯土金字塔外,会被一圈城墙环绕。

城墙之外,是达官贵人们的陪葬墓,以及各种陪葬坑。

然后这些陪葬墓和陪葬坑又会被环绕一圈城墙。

而在这圈城墙的南面,便会再修建一圈城墙,用以给守陵人居住。

而守陵人就是朝廷强制迁徙的,全国各地的地方豪强和贵族。

这种修筑陵墓,建设陵邑,迁徙豪强守陵的制度,就是陵邑制度。

长安城周边,有各种各样的陵邑,这些陵邑规模宏大,有的甚至比长安的人口还要多。

从天空中俯瞰下去,这些陵邑其实是由皇帝和皇后的夯土金字塔为中心,无数陪葬金字塔拱卫的庞大金字塔群。

而这些陵邑,也是长安城重要的卫星城。

包括这些陵邑在内的50多座城市,共同组建了汉朝的关中城市群,成为了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区域。

但是这么多人口聚集,也产生了很多问题。

首先就是供水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么多巨型城市的供水,汉朝开挖了大量的蓄水池和运河,沟通了整个关中水系。

而这里面最大规模的蓄水池,占地面积比整个罗马城还大!

除了供水问题以外,庞大人口也带来了很大的粮食压力。

为此,汉朝在关中地区修筑了大量的粮仓、粮城。

一些比较大的粮城,甚至本身就成为了一座中小型城市。

除此之外,汉朝每年还要通过大运河,动用上万艘船,六万多士兵,为关中地区输送六百万石以上的粮食!

在关中戍卫了一段时间后,你被征调前往长城了。

去长城,要经过直道。

直道是秦始皇修筑的高速公路,直道21世纪了还能通车。

整个直道,几乎就是一条笔直的通道,遇到了山岭误差,就直接把山挖开。

直道的宽度高达69米,道路两侧有绿植,并且建设有排水系统。

从长安沿着直道出发,没两天就可以到达长城防线。

汉朝沿着长城,又修筑了一天上万里的道路,这条道路被称之为北边道。

作为基建狂魔的汉朝,并局限于修筑直道和北边道。

我们沿着大海,又在帝国东部修筑了并海道。

总的来说,汉朝在秦朝道路网络的基础上,大规模修筑了各种大道。

这些大道,核心线路上,按照10里一亭的标准,设置了近三万个亭,仅设置了亭的汉朝道路,长度就超过了14万公里!

整个汉朝的道路网,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道路网。

除了亭外,汉朝还在道路上按照5里一邮,30里一传舍(驿站)的标准,设置了各种保障机构。

汉朝的邮局是纯粹的国有机构,邮局的工作人员都是吃国家饭的事业编制。

由于古代没有电话电报,所以邮件就是最主要的通讯方式了。

汉朝的邮局,不仅可以接受寄送信件,还能寄送包裹。

譬如你在外打仗时,你和家人的通讯就是靠邮局寄送的。

如果你家人要给你寄送衣服,衣服送到邮局的时候,邮局就会给你的衣服用布或箱子打包起来。

打包完了后,又会用封泥进行封口,盖上邮局的信戳,并登记寄送单。

寄送单是写在竹简上的,会写明时间、寄送人、起点邮局。

邮件运输到下一个邮局时,会在当地邮局进行登记。

如果邮件需要交接,也需要办理对应的交接手续。

这些邮件寄送到军队后,会有军官进行查验,确保包裹无误。

如果包裹出现了问题,就会按照文件溯源下去,处罚到对应的邮局和邮人。

相对于邮局,传舍(驿站)的普及度也很高。

传舍(驿站)主要服务于军队和政府,但也为民间提供有偿服务。

传舍(驿站)首先类似于高速公路服务站,负责在交通干道上,为行人提供食宿、换马、商业服务。

有些传舍因为处于要道,加上有市场,所以逐渐形成了城市。

汉代的传舍,主要是官办的,但也有民办的——只要能拿到政府的牌照就行。

在汉代,能够拿到民营传舍(驿站)牌照的,都是民间大佬。

这些人在开设了驿站后,利用传舍的市场、食宿功能,逐渐掌握全国的新闻信息,聚拢了人气,并利用汉朝的交通网络传播了自己的名气,最后都成为了当时社会上的名人。

说到新闻传播,汉代已经有了原始的报纸。

汉朝每天都会在宫门处,张贴国家政策和政府要文,面向社会公开。

各地政府的驻京办就会把这些信息传抄下去,俗称宫门抄。

而这些信息也是向老百姓开放的,所以这就形成了汉朝的新闻来源,由此产生的报纸,就被称为邸报。

你作为军人,在军队里也是能看到邸报的。

不仅仅是看邸报,在军队里,你还要经常上文化课。

因为汉朝也讲究工作留痕。

不仅仅是军队,包括政府,国有工厂,都有各种表格要填写。

汉朝军队的表格事无巨细。

比如一个边关烽燧,大概驻守五到十个人,就这么小一个单位,平时军械、甲胄的养护要填表格、医疗物资到了要填表格,去看军医了要填表格,发放食物了要填表格,日常工作要填表格。

而国有军工厂的工匠,不仅要填表格,还要将自己的名字刻在武器上,作为质量溯源用。

除了学习识字的文化课外,汉朝的军队还要学会看地图。

汉朝的军事地图已经非常成熟,甚至有了比例尺,并且会根据不同的地理单位,标注不同的颜色和符号。

而在作战地图中,更是要用不同的符号和图形标注作战计划和战斗意图——不过作战地图的绘图,那是基层军官才要学的东西了。

总之呢,在汉朝的军队当兵,没有文化是寸步难行的。

除了上文化课外,你平时还要根据自己的兵种来进行军事训练。

汉朝已经就有了专门的军事训练机构,负责军队的训练和军官的培养,堪比古代的军校。

而且春秋的军队已经有了文武分职的概念,战兵、后勤兵、机关兵,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分工。

汉朝还推行军衔(爵位)和职务分离的理念,实行军队待遇和职务权限的双轨制管理。

这样就确保了部队的专业化,以及军人待遇和指挥链条的互不干扰。

同时,汉朝还有了成熟的军事条例,并有了早期的军事法律。

当时的一个新兵,一开始参加单兵战术动作的训练和小队的队列训练。

当小队的训练通过考核后,新兵将随着自己所在的队伍,逐级参加更高级别的单位训练。

最后一直训练“军”的级别,再由三军组成一个大集团军,参加大规模的校阅。

除了战术动作和队列训练以外,汉代的军人还要重点训练信号的识别。

为了便于军队的指挥,汉朝的军队有着复杂的指挥系统,而当时的指挥方式,主要是通过听觉系统和视觉系统组成。

在听觉系统中,是由一系列乐器,如各种规格的鼓构成。

通过不同等级的乐器和不同的乐器敲击方式,军队就能识别上级命令了。

而在视觉系统中,则是通过各种旗帜、徽章进行识别。

除了大家熟悉的旗帜外,汉军还会在后背上绑着各种醒目的徽章,这些徽章也是早期的敌我识别系统,士兵们只要看到了前方的徽章,就能找到自己战友和上级的位置。

同时,还有一种彩色的“幡”,披挂在肩膀的一侧,是战场中文官的标识。

而传令兵则会在身后背上硕大的羽毛,这就是负羽。

高级别的指挥官,则会有各种醒目的头饰来表明自己的身份。

当你掌握了以上技能后,你所属的军队就要被拉到各种环境当中去搞军演。

军演要在高山、丘陵、大河、沼泽等各种地形中进行,并且要练习各种阵法。

从单兵训练,到集团军演,都要定期参加各种考核,只有达到了考核标准,才能被视为具备了作战能力。

通过科学的管理,规范的制度,专业的训练,所以汉军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

你在长安卫戍了一段时间后,接到了命令,要随军出征北方,抵抗匈奴。

随军出征的时候,你发现,军队的车辆多得离谱。

在历次汉朝远征匈奴中,车辆和战兵的比例甚至能够到达1:5甚至1:3的规模。

大量的军车中,主要是带有车厢的辎重车。

辎重车最高可以装载50石粮食,堪比现代的小型拖拉机。

此外,汉朝的军车还有装载着装甲和弩炮的重型战车,以及装载着连弩的连弩车,简直就是古代版主战坦克和重型装甲车。

大家是否还记得直道的宽度高达69米吗?

为什么要修这么宽的道路呢?

这就是汉军要配置这么多军车的原因了。

因为汉军的行军不是靠士兵的腿走路的,而是乘着车辆和马匹行军的。

而且汉军为了保持军队的战斗力,所以日常的伙食中,还有大量的肉类、糖、酱、酒的供应。

在汉朝的简牍中,就有各种士兵领取肉类配给的表格。

吃得好,还要装备好。

汉朝有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冶铁技术。

所以你们用的都是锻打的钢刀,和精良的铁甲。

根据当今的考古发现,光是汉朝在东海郡的武库,就有7万套铁甲、14万套皮甲、9万套马面甲、5000套甲骑具装、53万把弩,52万把长兵器(矛)

一个武库的兵器数量就达到了这么大的规模,可见汉朝军队的装备是何等的精良,堪称武装到了牙齿,简直比当代美军还夸张。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子木年华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6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汉朝时期普通人的生活是怎样的?
如果最后一个朝代不是清朝,而是汉人建立的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