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精选 · 2024年1月15日

如何看待李泓在《洞见对谈》里称「2030 年固态电池有望量产上车」?

文章来源:绿芯频道 ECC

前段时间我正好参加了知乎的2024洞见对谈,有幸现场聆听了李泓老师的演讲,和固态电池行业前辈大面对面学习和交流了一下。非常感谢知乎给到的这次机会。

说起固态电池,真的很热闹。蔚来李斌在节目播出之前,正好做了一个电动车一口气1000km的直播挑战,全网很火;丰田说2027年固态电池量产;最近大众旗下的PowerCo又测试了QuantumScape的样件,据说成绩很好。固态电池的未来,真的马上就要到来了么?


1、什么是固态电池?


什么是固态电池,我们为什么需要固态电池?
电池里就是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电解液在这里起到连接正负极,让带电锂离子通过的作用,但是它也有问题。一来是它占了很多重量;二来它一点就着,配合正极材料的含氧化合物,让热失控反应更加剧烈;三是锂枝晶在液态电解液里生长太容易了,可能会刺破隔膜,导致短路,这是安全问题;为了控制锂离子的堆叠,负极必须要用石墨,其实石墨就像柜子一样,是个容器,但固态电池负极直接用锂金属,省了这个容器,是不是能领密度又能上升一大截?


所以一句话,现在电池能量密度不高,安全性不强,归根结底好像都是这个液态的电解质不太行?磷铁相比三元材料,似乎安全一些,但是能量密度又下来了。搞得好像能量密度和安全,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样。
那固态电池把这里的电解质从液体,变成了固体。一下子就把上面三个问题解决了?是的,理论上是这样的。李泓老师在演讲里,已经讲的很清楚了——”相比于液态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同时兼顾高的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


理论上完美的固态电池,电解质直接用正极,取消了隔膜,负极直接用锂金属,能量密度大幅度提升;整个电芯被穿刺甚至剪破之后,都安静得像一个美男子,安全性方面简直不要不要的。能量密度又高,安全性友好,曾经不可调和的矛盾,现在完美兼得?
简直是完美的电池?!所以这就是推动固态电池开发,最重要的推动力。当然还有很多别的好处,高温性能、耐高电压的特性,可以内部串联布局更灵活,等等等等。所以说到这里你也看出来了,如果它真这么好,为啥永远是5-8年后量产。简直和核聚变一样,永远还有五十年?


2、那为啥还没量产?


李老师也提到了,虽然从技术和从预期的性能上来看,全固态电池,的确是公认的下一代技术。但从实验室出来,到钻进你的车底,一块电池有太多的路要走。商业化电池行业的本质——不追求某个单项性能的最强,但是不能有绝对的短板,也就是各项复杂的性能要均衡。全固态电池要实现商业化,有这么几个非常大的挑战。

首先,固态电解质,不具有始终浸润正负级颗粒表面的润湿性和流动性。说人话就是,你家插座有的时候会”接触不良“,那是因为插座插座的两头,它都是固体。要是把插座扔到水里泡着,你猜它会不会”接触不良“?
这就是固态电池最大的问题——「固固界面」问题。这在车上震啊震,时间长了会不会接触不良?在低温情况下,不同材料热胀冷缩幅度不同,会不会接触不良?充放电的循环次数多了,界面化学反应发生不均匀,会不会导致接触不良?固态电解质不具有压缩性,现在的做法是很粗暴地,给模组加一个很大的压力。给你压压紧,别“接触不良”。但这是指标不治本的问题。肚子大了应该要去减肥,不是把裤腰带拉拉紧。


这"接触不良”四个字说得轻松,其实就是电池内阻增大了。内阻一大,别的不考虑,就说在同样的电流下内阻发热量快速提升,那充放电的性能就下降了,而且能放到电池外面的可用能量,也少了,因为能量都被消耗在内阻上了啊。一来二去结果就是,固态电池循环寿命短,耐久性能不好,低温性能差,在蜘蛛图上面有明显的短板,无法被量产。
所以如果我们注意看,这次直播用的电池,它并不是全固态电池。全固态的电芯能量密度可以做到500Wh/kg左右,是三元锂电池的大概两倍;但是蔚来的这块140度电,只是比100度电,多了40%。



3、那行业最近的解决思路是什么?


其实蔚来李斌在三年前的NIO Day上已经明牌了——

  • 正极方面,上超高镍正极
  • 负极方面,碳硅负极,还要加上掺硅补锂
  • 主角电解质嘛,用上一种叫“原位固化”的方案,变成了一种“固液混合”方案

总结起来说就是,光靠把现在电池的电解质原位固化,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掺硅补锂,高镍正极这样的方式。这个我们之前都说过,具体的内容我们就不展开讲了。
除了蔚来的供应商,依托于中科院物理所的北京卫蓝,还有昆山清淘、赣锋锂业、辉能科技,都是目前国内固态电池的代表性企业。这应该叫殊途同归,还是说技术所限吧,大家都不约而同在推动从液态到半固态,再到全固态的路径。逐步减少容易燃烧的液态电解质的含量,在高安全性和高容量之间,慢慢地蹭。但这大概也是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吧。
而且大家对第一阶段电芯的能量密度的预估,也都差不多,都在360Wh/kg左右。清陶宣布在 24 年将会在智己上搭载的,是368 瓦时每公斤的半固态动力电池,是不是很巧?


李泓老师在演讲的时候是这么预计,五年左右的时间可以形成一个初步的产业链,在 2030 年实现大规模量产,十年后逐渐的形成竞争优势,逐步替代液态锂离子电池技术。我国具备全球 60% 以上锂离子电池的产能,80%以上的上游原材料产能,巨大的供应链体量和巨大的市场,总能形成巨大的优势,很有可能先跑出来。

诶,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到最近的这条新闻,说“quantumscape”给大众集团准备的固态电池,经过大众旗下的PowerCo测试,经过1,000多次循,容量保持率在 95% 以上。人家岂不是已经远远跑在了前面? 也不至于啊,首先这个很多具体的细节还没有披露。另外这还是实验室的循环寿命测试,远没有到装车的地步,实际上车会有更多新的挑战。要挑战终极的全固态方案,就是这样的。
完全的固态方案,谁也不知道正确答案。想摸着石头过河?不好意思,河里没有石头。这就造成了,传统的液态电池巨头在全固态的赛道上,没有技术压倒性优势。让我们上面提到的,体量相对比较小的公司,甚至更多更小的公司,可能都有机会。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绿芯频道 ECC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9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如何评价李泓主编的《锂电池基础科学》?
李斌明确电池自造,超 400 研发人员已就位 2024 年首搭上车,对此你有哪些期待?